發現當代舞蹈 @工作坊+講座+演出欣賞|臺中國家歌劇院主辦

每個人的身體都是一部歷史。

陳柏潔

臺中國家歌劇院

臺中國家歌劇院主辦

「觀看身體,如果有一千零一種方式,那麼我選擇打開其中一個入口,向您介紹肢體與舞蹈的世界。」

謝謝 臺中國家歌劇院 National Taichung Theater的邀請,今年3月~4月,柏潔即將在歌劇院展開一系列課程,包括講座、工作坊及演出欣賞。

這系列課程的特色是結合動態與靜態,用條理分明、深入淺出的方式讓大家理解舞蹈的輪廓。

課程分為三部分,

首先,透過說故事的方式,精選幾位不同時代、文化、風格的舞蹈家,像是認識一個朋友那麼自然,來了解不同的身體歷史。

再來,我會帶你認識自己的身體。理解身體的部位、關節、肌肉,能夠有意識的和身體對話,打開感官和覺察。

接著我會給大家一些提問,帶著這些線索,欣賞一檔歌劇院的舞蹈演出,不同梯次的課程(須擇一全程參加),分別有台灣團隊雲門舞集《毛月亮》或是法國團隊M&B雙人組╳豪華禮車樂團《晝夜切分點》兩個節目。

看完演出過後,就是互動討論的工作坊時間!我們會擷取舞作中特定的元素,學員們會分組,進行趣味的實作練習。讓大家不管用語言、還是用身體表達,都能盡情地發揮想像力!

===

每個人的身體都是一部歷史,換個角度看舞蹈,讓我們一起解開舞蹈的方程式!

【活動內容摘要】

梯次A

課程時間:3/9(六)10:30-12:00、14:00-1530、3/17(日)14:00-15:30、3/30(六)14:00-16:30

觀賞節目:3/23(六)或3/24(日) 14:30雲門舞集 鄭宗龍《毛月亮》

地點:歌劇院排練室(地址:臺中市西屯區惠來路二段101號)
 

梯次B

課程時間:4/6(六)10:30-12:00、14:00-15:30、4/13(六)14:00-15:30、4/27(六)14:00-16:30

觀賞節目:4/19(五)19:30或4/21(日)14:30 M&B雙人組╳豪華禮車樂團《晝夜切分點》

地點:歌劇院排練室(地址:臺中市西屯區惠來路二段101號)

【適合對象】

對象:18歲(含)以上,對表演藝術、當代舞蹈有興趣之民眾

【詳細課程表及報名資訊】

*名額有限,2024/1/28截止報名。

【課程策劃暨講師】

陳柏潔 |攝影林科呈

陳柏潔 Po-Chieh CHEN

現任雙人創作組合「藝術報國 Ars Association」藝術總監,從事創作、表演與策展。畢業於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柏切斯分校舞蹈學院(BFA cum laude, Purchase Colleg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主修編舞,並受邀加入紐約Elisa Monte Dance擔任專職舞者。2004年起開展藝術領域企劃、製作、策展等全方位面向,曾任職於雲門2、表演藝術聯盟及臺中國家歌劇院節目企劃部與藝術教育部。現為表演藝術網絡發展協會(PANDA) 理事、臺灣舞蹈生態行動協會與亞洲製作人平台工作營 (Asian Producers’ Platform Camp) 的成員,2023年獲選為湄公河文化中心 (Mekong Cultural Hub) 2024 Curated Conferences計畫成員之一。

OPEN JAM | 2023最後一個下午,我們一起跳舞!

2小時的舞蹈即興時光 !

Let’s jam !

朋友們,跨年夜打算做什麼?
也許您打算通宵到清晨,也許在被窩裡倒數。

在這之前,我們準備了一場2小時的舞蹈即興時光 (OPEN JAM)
和您一起預備備、暖暖身,伸展開來迎接2024 ^^

【活動內容】

時間:2023/ 12/ 31 (日) 15:00- 17:00
地點:藝術報國基地
費用:FREE
主辦單位|藝術報國 Ars Association  

特邀舞者|
藝術報國 Ars Association  藝術總監 – 陳柏潔
日出身體劇場 藝術總監 – 林寶寶

【適合對象】

對象:15歲以上一般大眾,曾有基礎舞蹈或律動經驗者佳。

【注意事項】

1. 現場將有活動攝影紀錄。
2. 全區不穿鞋,內有鞋櫃,建議穿著舒適寬鬆衣物、襪子。
3. 請攜帶水壺,補充水份。
4. 活動場地全面禁菸、禁止明火。
5. 如有呼吸道症狀或體溫高於攝氏37.5度,請在家休息。

主視覺 Visual
Photo   | 林科呈
Design | 小氣分分

【報名資訊】

*名額有限,為維護活動品質,不接受現場報名。

【特邀舞者】

陳柏潔 |攝影林科呈

陳柏潔 Po-Chieh CHEN

現任雙人創作組合「藝術報國」藝術總監。從事策展、製作與創作。 畢業於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柏切斯分校舞蹈學院,主修編舞 (BFA cum laude, Purchase Colleg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2002年以最高榮譽紐約州立大學首長獎畢業,並獲頒Bert Terborgh舞蹈獎。 於就學期間演出過多位編舞家作品,包含:曾演出過編舞家José Limón、Mark Morris、Doug Verone、Ayako Kurakake、Pascal Rioult、沈偉等多部作品,並於2002年代表Purchase Dance Corps 參加於德國杜賽道夫舉辦的Global Dance 2002,由臺、美、港、澳洲四國大學共演臺灣編舞家林懷民作品《薪傳》。並於畢業後,受邀加入紐約Elisa Monte Dance擔任專職舞者。 2004年返台後,曾任職於蘭陽舞蹈團台北團、雲門2、表演藝術聯盟及臺中國家歌劇院節目企劃部與藝術教育部,從事演出製作、節目與活動策劃、藝術教育與國際交流等工作。 2020年與設計師陳鈺分共同成立藝術報國。現為表演藝術網絡發展協會(PANDA) 理事、臺灣舞蹈生態行動協會會員、亞洲製作人平台工作營 (Asian Producers’ Platform Camp) 成員,2023年獲選為湄公河文化中心 (Mekong Cultural Hub) 2024 Curated Conferences計畫成員之一。

林寶寶

林寶寶 Bao-Bao LIN

現為日出身體劇場藝術總監


一名體制外編舞家、藝術創作者。 1993年生,自六歲開始接觸繪畫、兒童美術,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設計系畢業,以身體作為主要的藝術創作媒材,為日出身體劇場藝術總監。 善於共同創作及創作統籌,擁有多跨領域合作及演出經驗,曾與演員、馬戲藝術家、花藝家、操偶師、聲景藝術家進行跨領域肢體創作。作品多以現場展演形式發表於非典型劇場空間,如臺灣地方街區、品牌服飾店、咖啡廳、全美戲院、國立臺灣美術館。 過往的身體基礎為街舞背景,2017年因賈斯丁身體劇場的訓練接觸了多元的身體訓練系統,包含無垢舞蹈劇場、優人神鼓、脊椎工作技巧。擅長街舞觀點的身體拆解,融合科班身體訓練體系中歸納出的身體物理原則,將兩者以當代觀點重組,創造富含個人風格的肢體語彙。 熱愛教學與分享,以臺中作為個人主要藝術發展基地。 自2020年七月開始,以日出身體劇場監之名,不間斷地教授平日晨間常態的表演者身體訓練課程及民眾肢體開發工作坊,大量接觸不同背景的表演者、民眾,逐建立起當地的表演藝術愛好者社群、日出身體劇場的教學系統及跨領域共同創作的工作方法。 在教學中與不同的身體相會,看見每個人獨一無二的身體,成為林寶寶在藝術創作上的養分。 創作挑戰既定的演出形式及觀演關係且創作注重個體獨特性,以關係/畫面/議題作為藝術觀點的切入點。 合作過的藝術團隊有,曼丁身體劇場、耳東劇團、小事製作、戊己劇團、安娜琪舞蹈劇場、進港浪製作、拍拍手工作室、狂夢藝術、唯劇場。相關連結

表演藝術網絡在台中 – APP Camp 2023泰國工作營分享會 X PANDA藝起吧

主辦單位

協辦單位

「APP Camp—2023泰國工作營分享會 X PANDA藝起吧」

非常難得的機會,在中部有專屬表演藝術專業人士的聚會。

An extraordinary gathering for performing arts professionals took place in central Taiwan.

11月25日共有3場不同面向的活動—

On November 25th, the gathering was organized in three different aspects:

☆上午迎接10多位朋友,來到台中舊城區參加導覽,在一座城市裡,過去與現在同時存在。透過曾在街頭流浪的「隱者」看見台中城-隱者地圖 的親身經歷的導覽視角,讓我們體會新環境裡的舊,以及舊事物裡的新,也希望經由參與,為隱者們帶來一些溫暖。

☆ In the morning, more than ten participants gathered in Taichung’s old city area for a guided tour. In a city where the past and present coexist, the tour provided a perspective from the firsthand experiences of the “Hidden”, the individuals who once living on the streets. This allowed the participants to perceive the old within the new and the new within the old. Through participation, we hoped to bring warmth to these “Hidden” individuals.

☆而臺灣表演藝術製作人角色,自2013年開啟了Asian Producers’ Platform CAMP交流後,才有了更清晰的定位與討論,由韓、日、臺、澳等四個地區發起,每年在不同城市舉辦工作坊,交換知識與經驗。

☆ Since the launch of the Asian Producers’ Platform CAMP in 2013 (from the premeeting period), the discussion of the role of a Taiwanese performing arts producer has emerged and has a clearer positioning. Initiated by four countries, including Korea, Japan, Taiwan, and Australia, the camp is organized annually in different cities and countries for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exchange.

昨天下午,我們將國際網絡帶到台中。APP CAMP亞洲人製作平台 – 臺灣小組分享會,邀請了6位臺灣製作人 ( 陳汗青、藍貝芝、羅尹如、陳柏潔、黃雯、高翊愷 ),分享自2014年以來亞洲各國的藝文環境趨勢,並提出對環境的反思與倡議。這是APP CAMP首次離開首都區來到臺中進行分享,實踐「去中心化」的國際趨勢。

Yesterday afternoon, we brought the international network to Taichung. The APP CAMP – Taiwan team hosted a sharing session involving six Taiwanese producers. They shared trends in the arts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s across various Asian countries since 2014, offering reflections and proposals for arts developments. This marked the first time the APP CAMP departed from the capital to conduct such a sharing session in Taichung, embodying the practice of “decentralization.”

相信這場充滿知識含金量的分享,開拓了在場夥伴的視野,不論是創作者、製作人或機構營運者,對應自身的領域,都產生了新的關鍵字。

We believe thi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nformation and practice sharing session broadened the perspectives of attendees, whether creators, producers, or institution operators, generating new keywords for their work.

☆而第3場活動 – PANDA藝起吧,迎來今日的彩蛋 – APP CAMP的發起人,同時也是現任首爾表演藝術節藝術總監(SPAF) Kyu Choi來到現場,讓今日的連結更加完整。

☆ The third activity- PANDA BAR (Performing Arts Network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which co-organized with Ars Association, welcomed a surprise guest today: Mr. Kyu Choi, the initiator of APP CAMP and current Artistic Director of the Seoul Performing Arts Festival (SPAF), ensuring a complete connection for today’s event.

完全由民間發起、自辦的PANDA藝起吧交流活動現場,聚集了40位製作人、獨立創作者、創作團隊、舞者、北部及中部場館、南部政府機構以及非營利組織。我們也邀請4組中部表演藝術團隊分享他們的藝術及創作理念,包括 日日製作 Daily Production純白舍Dance Lab唯,劇場 V.TheatreGroup藝術報國 Ars Association。走入民間,中部還有更多努力不懈的創作者,值得大家關注。

The PANDA BAR, gathered 40 producers, independent creators, creative teams, venues from the north and central regions, government agencies from the south,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We invited four central Taiwan performing arts teams to share their artistic and creative concepts, including the 日日製作 Daily Production純白舍Dance Lab唯,劇場 V.TheatreGroup and 藝術報國 Ars Association. Stepping into the grassroots environment, there are more dedicated creators in central Taiwan worthy of attention.

我們非常開心能在這樣充滿動能的場合裡,與大家更新現況,互相串連。

We are thrilled to update and connect with everyone in such a dynamic setting.

中華民國表演藝術網絡發展協會(PANDA, Performing Arts Network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的發起,即是為了在藝文領域中的藝術行政、製作人能夠有交換經驗的空間,不定期聚會。這次首次來到臺中,場面十分熱絡。除了歡迎更多專業人士加入PANDA,也歡迎其他城市的召喚。

Performing Arts Network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PANDA) aims to provide a platform for exchange of experiences among arts administrators and producers in the arts and cultural field, holding irregular gatherings. This first visit to Taichung witnessed an enthusiastic atmosphere. Besides welcoming more professionals to join PANDA, it also welcome invitations from other cities.

也許下一場PANDA藝起吧就在你的城市。

Perhaps the next PANDA BAR will take place in your city.


《WOW挖藝術》幕後咖啡館 Podcast

創作的海洋深不見底,必備藝術行政以策安全!

幕後咖啡館

臺中國家歌劇院

感謝臺中國家歌劇院委託製作

《WOW挖藝術》幕後咖啡館 Podcast

在成功的藝術創作者背後,一定有一位或是一群傑出的藝術行政夥伴支持著。

在《WOW挖藝術》Podcast 中,歌劇院打造一間「幕後咖啡館」,與總在幕後運籌帷幄、埋頭苦幹的藝術行政們啜飲慢聊。

這次很榮幸受臺中國家歌劇院委託製作,由藝術報國藝術總監-陳柏潔主持,分別以基本功、製作力、溝通力、行銷力、預算控管與危機處理作為章節。每集來賓都將細細述說自身經驗,同時也將自身在藝文環境觀察到的多元面貌,一一分享。

主持人 :陳柏潔
節目企劃:藝術報國
錄音場地:藝術報國基地
成音設備 / 工程 / 後製:藝術報國有限公司
特別感謝:黃暉祐、劉孟菱

【線上收聽】

EP1|美式咖啡《日日蹲馬步,久了變藝術》

EP1來賓:黃雯 / 獨立製作人

EP2|今日特調《陪伴藝術家,是門苦差事?》

EP2來賓:高翊愷 / 思劇團藝術總監

EP3|愛爾蘭咖啡《陷阱題來了,見招拆招》

EP3來賓:劉麗婷 / 埜遊文化有限公司負責人

EP4|漂浮冰咖啡《換句話說—從腦袋到口袋!》

EP4來賓:陳汗青 / 雲門劇場節目經理

EP5|義式濃縮《好險有你—神機妙算 》

EP5來賓:杜惠萍 / 俠客行文創有限公司行政總監

2022 好青!藝術創造計畫— 基地學— 專題講座

全面關注!

未來實踐途徑

贊助單位:國藝會

感謝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支持贊助

2022 好青!藝術創造計畫

基地學-專題講座

藝術報國於2022年發起首屆「好青!藝術創造計畫」(簡稱「好青」),期許身處在這樣的時代狂潮下,透過「好青」陪伴藝術創作者共同檢視我們所處的環境,在追求個人創作企圖之外,能夠回看表演藝術的本質,不僅梳理自身思想與創作脈絡,也能夠關注藝術與社會的連結,持續探索當代表演藝術創作的未來。

「好青」共有兩個面向,分別為「創作進駐」以及「基地學」,前者提供創作實踐期間的支持陪伴,後者則是知識學習與趨勢資訊的分享,結合為一個開放與包容的藝術交流基地。

藝術報國期許一步一腳印從「好青!藝術創造計畫」開始,逐步協助表演藝術/跨域藝術工作者,於不同發展階段所需的支持,鼓勵創作者思考自身的任務與社會影響力,凝聚更多元的藝術社群,激盪對當代表演藝術創作的探索。更期許成為國內藝術工作者的創製夥伴,接軌國內外多領域/類型的藝術交流平台,讓跨文化的藝術思維能在全球流動與成長。

【專題講座|已截止】

好青藝術創造計畫,精心策劃4場專題講座,聚焦於藝術創作發展的環境樣態, 邀請具備多年實務經驗的專業工作者,透過不同類型與視角案例分享,為藝文從業者提供更多未來實踐途徑的參考方法、激盪想像與開拓發展藍圖。

| 時間:8/6、8/20、9/3、9/17 週六 11:00-12:30

| 地點:藝術報國基地 (臺中市西區三民路一段103號8F-2

| 費用:每場次新臺幣200元 / 人 。


| 每一場次前5日截止報名,或額滿即提前截止,報名敬請從速。

| 不接受現場報名。

【講座內容】

【適合對象】

1. 藝術文化相關工作者及在學學生。
2. 有意深入理解藝術生態樣貌之一般大眾。

【報名資訊】

1. 專題講座共計4堂,可單堂報名。
2. 請於「Accupass活動通」線上報名。

【注意事項】

1. 報名、繳費與退費規定請遵照Accupass平台規範;報名完成後,如需退費,請於工作坊開始前8日於Accupass完成退費程序(系統將酌收10%手續費)
2. 參加期間如需請假請事先告知,不另行退費。

3. 主辦單位將透過E-mail寄發通知及注意事項,請務必正確填寫收件電子信箱。
4. 請依通知之指定時間及地點報到,並出示「Accupass電子票券憑證」入場。
5. 如遇颱風、地震或其他緊急狀況,將依臺中市政府公告為準,若宣佈停止上班上課,當日活動即取消,延期事宜將另行公告通知。
6. 主辦單位保留活動變更之權利,若有未盡事宜得隨時修正公佈之。
7. 個資與肖像權、著作權說明:
– 主辦單位將進行現場攝、錄影,參與本工作坊即同意授權本單位進行拍攝、製作、公開播送及推廣等非營利使用。
– 為維護著作權,主辦單位不提供工作坊之影音檔案素材,參加者亦不得自行拍攝錄製,敬請留意。

【講師簡介】

黃雯 | 攝影林科呈

黃雯

獨立製作人,與舞蹈及跨界實驗相關創作者合作,並與各單位合作國際節目及專案計畫包括:驫舞劇場、國藝會ARTWAVE -台灣國際藝術網絡平台、臺南藝術節策展製作、Pulima藝術節、未來馬戲實驗場、國藝會數位表演藝術國際平台、QA Ring數位表演藝術國際跨域合創專案、無垢舞蹈劇場等,另曾為舞蹈紀錄片、電影節、視覺藝術博覽會等專案經理。

西班牙巴塞隆納加泰隆尼亞國際大學藝術文化管理碩士,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學士。

耿一偉 | 攝影法國炸影像工作室

耿一偉

目前為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顧問,臺北藝術大學與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曾任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2012-17),並獲頒德台友誼獎章(2017)與法國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2019)。

著有《文化領導力80關鍵字》、《故事創作Tips:32堂創意課》、《在台北看書》、《羅伯威爾森:光的無限力量》、《現代默劇小史》等。譯有《劇場與城市》、《劍橋劇場研究入門》、《空的空間》、《布拉格畫像》等。

近期策展包括2018-21桃園鐵玫瑰藝術節、2020年花蓮城市空間藝術節(與楊元慶聯合策展2020)、2020年北美館展覽《藍天之下》(與蕭淑文聯合策展)。

邱誌勇

邱誌勇

現為國立清華大學藝術學院「科技藝術研究所所長」暨「科技藝術學士班主任」,同時為策展人與藝評家、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董事、文化研究學會理事。畢業於美國俄亥俄大學跨科際藝術系博士,學術專長為新媒體藝術美學、科技文化研究與當代藝術評論。曾獲第一屆與第二屆數位藝術評論入選獎(2007, 2008)、2020-2021 連續兩年獲得日本東京大學訪問學者資格(日本台灣交流協會獎助)。目前正籌劃《鏡像・映像:80後的當代影像藝術展》(台灣攝影文化中心),並同時執行《台灣數位表演與科技劇場的歷史、美學與創作 研究暨出版計劃》(文化部110台灣藝術研究補助)。曾擔任台灣文化部《科技藝術政策規劃研究案》計畫主持人、《科技與新媒體應用於藝術藏品之研究計畫》(國美館)、連續三年擔任國立臺灣美術館「臺灣數位藝術知識與創作流通平台」維運案計劃主持人、策劃《未來狂想曲》與《光映綺想曲:2021林園光影藝術展》(新北市文化局)、《虛幻生命:國際生物科技藝術展》(空總),《Fading Digital Memories》(西班牙馬德里),《後・技・藝: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展》(科技部、國美館)、《絕對・凝視:柯錫杰玖齡影像藝術展》(國父紀念館)、《後數位人類紀—2019國際科技藝術展》(國美館)、《故事跨視界展》(IP EXPO)策展人(文化部)、《2015-2016年台灣科技藝術節—潮》(文化部)、《2014科技藝術展—奇幻視界》(國美館)、《Reaching Beyond: Taiwan Artist Actions》(美國波士頓)、《第八屆臺北數位藝術節—超神經》、《第七屆臺北數位藝術節—第二自然》、《Pause in Time and Space: Taiwan Video Art @ Madatac》(西班牙)、《顫・動・感:台灣新媒體藝術新銳展》(香港)等展。著有《關鍵論述與在地實踐:在地化脈絡化下的新媒體藝術》一書,並編輯《藝術松》、《數位藝述》(共五輯)等書。

林正宗 | 台新藝術獎提供

林正宗

苗栗通霄人,當代馬戲表演與創作者、教學,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班畢業。

致力於當代馬戲創作、表演藝術教學。透過傳統技藝、身體、物件操控與空間的互動,持續進行臺味馬戲的實驗與探索。

    近年重要創作作品《手路》、《悲傷ㄟ曼波》、《狂 想‧洪通》、《噶哈巫!斷語?》、《如果你還在》,作品曾入選『松菸Lab新主藝』、『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REATORS進駐創作』、『雲門羅曼菲獎助金』、『雲門創計畫』、『文化部扶植青年藝術計畫』、『2020入圍台新藝術獎』。

2022 好青!藝術創造計畫— 基地學— 創作者自述工作坊

美術設計/ 曾子倢

創作自述
是創作者對作品的思考。

王柏偉

贊助單位:國藝會

感謝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支持贊助

2022 好青!藝術創造計畫

基地學-創作者自述工作坊 –已截止報名

藝術報國於2022年發起首屆「好青!藝術創造計畫」(簡稱「好青」),期許身處在這樣的時代狂潮下,透過「好青」陪伴藝術創作者共同檢視我們所處的環境,在追求個人創作企圖之外,能夠回看表演藝術的本質,不僅梳理自身思想與創作脈絡,也能夠關注藝術與社會的連結,持續探索當代表演藝術創作的未來。

「好青」共有兩個面向,分別為「創作進駐」以及「基地學」,前者提供創作實踐期間的支持陪伴,後者則是知識學習與趨勢資訊的分享,結合為一個開放與包容的藝術交流基地。

藝術報國期許一步一腳印從「好青!藝術創造計畫」開始,逐步協助表演藝術/跨域藝術工作者,於不同發展階段所需的支持,鼓勵創作者思考自身的任務與社會影響力,凝聚更多元的藝術社群,激盪對當代表演藝術創作的探索。更期許成為國內藝術工作者的創製夥伴,接軌國內外多領域/類型的藝術交流平台,讓跨文化的藝術思維能在全球流動與成長。

【創作者自述工作坊 |已截止報名】

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及一根夠長的桿子,我就能撐起地球。」

在當代藝術創作裡,我們觀察到,創作者經常被挑戰的問題是「為什麼」,而不是手法與企圖。也是這個問題,成為創作的支點。創作者們都希望作品能夠被更多人理解,進到更多場域呈現。

而創作自述是一場思辨體操,因此,藝術報國邀請擅長邏輯思考的藝評人 – 王柏偉來帶領參加者,透過6場共同閱讀與討論,來學習如何發展自身語彙,打通任督二脈。

| 時間:7/2、7/23、8/6、8/20、9/3、9/17 週六 14:00-17:00

| 地點:藝術報國基地 (臺中市西區三民路一段103號8F-2

| 費用:新臺幣1,800元整 / 人(共6場次,需全程參加;不提供單堂報名)

【工作坊內容】

策劃暨主講 / 王柏偉 (數位藝術基金會 藝術總監)


創作自述是創作者對作品的思考。

在這個工作坊中,我們期待藉由共同閱讀與討論來達成思考的訓練,並在這樣的基礎上貼近創作的衝動,學習如何描述問題與感覺、嘗試發展脈絡與檢視自身的思考框架,協助創作者建立思考的能力並發展自身的語彙。

【講師簡介】

王柏偉

藝評人。主要研究領域為媒介理論、當代藝術史、文化與藝術社會學、藝術/科學/科技(AST)。與人合譯有Niklas Luhmann所著《愛情作為激情:論親密性的符碼化》(台北:五南)。現為數位藝術基金會藝術總監,曾任北美館助理研究員。

【參加對象】

1. 各類型藝術創作者。
2. 有意從事藝術創作之表演者。
3. 表演藝術相關科系在學學生。

【報名資訊】

1. 本工作坊共計6堂,需全程參加,不提供單堂報名。
2. 報名時間即日起至6/9(四)中午12:00止,請於「Accupass活動通」線上報名,逾期不受理。
3. 第一階段 / 報名申請:本工作坊名額有限,將評估背景及適切性。此階段不需繳費。
4. 第二階段 / 通知錄取及繳費事宜:6/15(三)以前以E-mail通知錄取者。錄取者需於接獲通知後2日內完成繳費。若未能於指定時間內完成匯款,逾期視同放棄資格,釋出名額將依序通知候補報名者。

【注意事項】

1. 本工作坊共計6堂,需全程參加,不提供單堂報名。
2. 報名、繳費與退費規定請遵照Accupass平台規範;報名完成後,如需退費,請於工作坊開始前8日於Accupass完成退費程序(系統將酌收10%手續費)
3. 參加期間如需請假請事先告知,不另行退費。

4. 主辦單位將透過E-mail寄發通知及注意事項,請務必正確填寫收件電子信箱。
5. 工作坊選書請學員自行準備。
6. 請依通知之指定時間及地點報到,並出示「Accupass電子票券憑證」入場。
7. 如遇颱風、地震或其他緊急狀況,將依臺中市政府公告為準,若宣佈停止上班上課,當日活動即取消,延期事宜將另行公告通知。
8. 主辦單位保留活動變更之權利,若有未盡事宜得隨時修正公佈之。
9. 個資與肖像權、著作權說明:
– 主辦單位將進行現場攝、錄影,參與本工作坊即同意授權本單位進行拍攝、製作、公開播送及推廣等非營利使用。
– 為維護著作權,主辦單位不提供工作坊之影音檔案素材,參加者亦不得自行拍攝錄製,敬請留意。

2022 好青!藝術創造計畫—「創作進駐」

美術設計/ 曾子倢

「好青」 無關年齡輕熟、也並非評量經驗的多寡,而是一種初始,充滿動能的狀態。

以「肢體」為核心創作概念的 想法、實驗及行動,不限創作資歷,大膽提出想法!

贊助單位:國藝會

感謝國藝會支持贊助

2022 好青!藝術創造計畫—「創作進駐」

計畫主持人 Curator |陳柏潔 CHEN Po-chieh
創作顧問 Advisor|周曼農 CHOU Man-nung、董怡芬 TUNG I-fen
製作人 Producer|陳鈺分 CHEN Yu-fen
進駐創作者 Resident Artists|黃致愷 OZ HUANG 、廖思瑋 LIAO Szu-wei、戴孜嬣 TAI Zih-ning
影像記錄 Video Documentary|伏地影像 The Land Films Studio
平面攝影 Photography|陳婉寧 Chen Wan-ning
主視覺設計 Graphic Design |曾子倢 TSENG Tzu-Chieh
主辦單位 Organizer|藝術報國 Ars Association
贊助單位 Sponsor|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National Culture and Arts Foundation

【進駐創作者|觀點書寫】

黃致愷 《心的定向訓練》

「我發現我在這個實驗中想找到的東西,並不只是在劇場中述說我的故事,而是透過我與觀眾的流動,創造一段旅程讓大家帶回屬於自己的感覺…」(閱讀全文)
廖思瑋 《我思瑋,故我在》

「其實還有許多根本上的問題,等著我去面對和思考甚至是挖掘,但我似乎都有意或無意地將它忽略了,以致於尚未解決前我便不能往前,也因此無法得出答案,但會不會答案就是不斷地追尋呢也不得而知,至少此刻已邁出了第一步…」
(閱讀全文)
戴孜嬣 《search、touch、enrich

「將“向外所求”的肢體尋找,轉變為向內所求,挖掘古典音樂演奏的自身身體經驗,在每一次的排練中不斷萃取事件的本質,不斷拆解過程中的過程…」(閱讀全文)

【階段性成果發表 2022.11.25】

「我覺得在好青,可以不斷地一直去實驗我沒有想過的事情,對我來說,就是重新整理自己,怎麼看這個世界,怎麼看待我自己的好奇。」 – 黃致愷

「我自己可能沒有意識到,但是他們可能會有不一樣的詮釋,這些詮釋對於現在這個創作來說,是很有幫助的。」 – 廖思瑋

「顧問是站在一個很有經驗的旁觀者的角度,去觀看這些事情的時候,有時候會幫我們突破非常多的盲點。」 – 戴孜嬣

【甄選結果 2022.6.20公告】

黃致愷廖思瑋戴孜嬣

【甄選辦法 2022.5.15截止】

藝術報國於2022年發起首屆「好青!藝術創造計畫」(簡稱「好青」),期許身處在這樣的時代狂潮下,透過「好青」陪伴藝術創作者共同檢視我們所處的環境,在追求個人創作企圖之外,能夠回看表演藝術的本質,不僅梳理自身思想與創作脈絡,也能夠關注藝術與社會的連結,持續探索當代表演藝術創作的未來。

「好青」共有兩個面向,分別為「創作進駐」以及「基地學」,前者提供創作實踐期間的支持陪伴,後者則是知識學習與趨勢資訊的分享,結合為一個開放與包容的藝術交流基地。

藝術報國期許一步一腳印從「好青!藝術創造計畫」開始,逐步協助表演藝術/跨域藝術工作者,於不同發展階段所需的支持,鼓勵創作者思考自身的任務與社會影響力,凝聚更多元的藝術社群,激盪對當代表演藝術創作的探索。更期許成為國內藝術工作者的創製夥伴,接軌國內外多領域/類型的藝術交流平台,讓跨文化的藝術思維能在全球流動與成長。

首屆,我們邀請跨領域藝術家周曼農(臺中國家歌劇院駐館藝術家),以及編舞家董怡芬(軟硬倍事聯合藝術總監)擔任創作顧問,分享其豐富且多元的跨域經驗,及思索藝術創作的多元視角,提供進駐者在創作實驗期間的陪伴支持,並由計畫主持人陳柏潔(藝術報國藝術總監)輔助製作行政的概念與知識,並提供場地資源與協助人脈網絡的建立。

【申請資格】

1. 不限年齡,不限創作資歷。
2. 以臺灣為創作基地,並以「肢體」為創作核心者。
3. 至少6年(含)以上舞蹈或其他肢體表演藝術專業訓練。
4. 本計畫僅接受個人申請者。

【資源摘要】

1. 進駐名額:至多3名。
2. 創作補助:上限新臺幣10,000元整。
3. 排練空間:本計畫提供藝術報國基地排練空間60 小時(含水電及基礎視聽設備),若超出時數則由進駐者另行付費租借。
4. 免費參加本計畫「基地學」相關工作坊及專題講座(內容將另行公告,參加需事先報名)。

【創作進駐任務】

1. 進駐期間:2022年7月~11月底。
2. 實際進駐排練時數,需至少達到 30 小時。
3. 每月與創作顧問會面至少一次(實體或線上皆可)。
4. 自我創作觀察書寫至少 1,500 字,並同意公開於藝術報國官網計畫專區。
5. 參與 11 月底前辦理之的成果交流分享會,進行創作階段成果呈現;呈現形式將與顧問及主辦單位討論後決定。
6. 配合主辦單位出席相關工作會議、宣傳、交流…等活動。

【甄選流程】

1. 收件期間:
自公告日起至2022/5/15(日)23:59止。
2. 第一階段書面評選:
2022/6/1(三)Email通知結果。通過者進入面談評選。
3. 第二階段面談評選:
2022/6/10(五)13:30-16:30以線上視訊方式進行;
若無法配合參加,視同放棄資格。
4. 評選結果:
2022/6/20(一)公告於藝術報國官網。

【申請文件下載】

【收件方式】

1. E-mail收件 contact@arsassociation.com
2. 信件主旨請註明「OOO(申請人姓名)— 好青!創作進駐申請」

【顧問群簡介】

陳柏潔 |攝影林科呈

計畫主持人 / 陳柏潔

現任藝術報國藝術總監,畢業於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柏切斯分校(SUNY Purchase)舞蹈學院,主修編舞。

曾任紐約Elisa Monte Dance專職舞者,隨團於歐美巡演。2004年返台,開啟幕後工作。曾任職蘭陽舞蹈團台北團參與日本交流演出及兒童舞劇製作,隨後加入雲門舞集2擔任舞團行政及校園巡迴演出主講。2009年加入表演藝術聯盟,參與「台北聽障奧運會開幕暨閉幕演出」人力統籌執行、「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常態展演」國內外演出製作、2010–2013年擔任「華山藝術生活節」及2014年「衛武營玩藝節」國際連結系列之策劃暨製作統籌,2010年起聚焦於國際連結發展經營,策劃「國際表演藝術交流平台計劃」,2013年起擔任台日韓澳共同組成的Asian Producers’ Platform (APP) 籌劃暨執行委員。2015年受邀加入臺中國家歌劇院節目企劃部,參與開幕籌劃執行與節目製作。於2019-2022年3月任歌劇院藝術教育部創意發展組組長,聚焦於創作孵育、表演藝術體驗推廣與藝術擴散行動之策劃。目前分別擔任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表演藝術協會(表演藝術聯盟,PAA)及表演藝術網絡發展協會(PANDA)理事。

周曼農

創作顧問 / 周曼農

目前為巴洛克機器工作室藝術總監、2021-2022臺中歌劇院駐館藝術家。

編導、寫作、表演、跨領域創作者。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博士班生,研究與實踐領域為科技藝術與跨領域展演。編劇作品兩度赴外亞維農藝術節演出並多次受邀赴歐。由莎妹劇團製作的編劇作品《給普拉斯》(高熱103°)入圍第九屆台新獎表演藝術類決選。詩作曾獲第十屆台北文學奬佳作。2016台北國際藝術村第四季駐村藝術家(跨領域類)、2019雲門流浪者計畫獲選。出版作品集《高熱103°》(由女書店出版)、《自然害怕真空》。最近跨領域作品為:科技媒體無人劇場《罪惡之城》(編劇、製作經理)(2013),於北美館展出的超媒體展演《索多瑪之夜》(動態演出共同發展、裝置與平面作品《憂鬱少年百科》共同創作)(2015-2016)。空間裝置《偵探學》參與2016第四季國際藝術村駐村聯展、2018 C-LAB台灣文化實驗場年度展覽「再基地:當實驗成為態度」展覽作品《少女機器》、大台北雙年展「超日常」作品《高熱103°》、2018關渡光藝術節《游泳克》(節目統籌)、北美館「跨域讀寫:藝術中的圖書生態學」作品《偵探學2》。2019《瘋人船》階段性呈現(共同創作、導演)。

董怡芬 | 攝影 Kris Kang

創作顧問 / 董怡芬

現任軟硬倍事聯合藝術總監、動見体核心藝術家、舞蹈空間舞團客席編舞家。「身體聚會所」共同創辦人、「開箱:身體現場」計畫主持人。同時擔任台灣多所大學兼任講師。曾任巴黎西帖藝術村駐村藝術家、美國科羅拉多學院及喬治華盛頓大學駐校藝術家。作品多次應邀赴世界各國國際藝術節演出,也同時擔任藝文活動策劃與統籌工作。 2014、2018二度獲得羅曼菲獎助金赴歐洲進修。近年更參與許多劇場、音樂劇舞蹈設計與動作指導。 2013年參與動見体跨域製作《凱吉一歲》擔任共同創作暨演出,並獲選第12屆台新藝術獎五大作品。近年專研聲音、物件與肢體連結,發表系列作品《我沒有說》、《我不在這》、《Play Me我不是我》,並發展一系列參與式演出作品《那些記得的-竹林城市》、《那些記得的-城市訊息》、《與時間牽手》、《我們就是時間》。2015年與編舞家謝杰樺共同創作舞蹈裝置作品《日常編舞》於台北市立美術館首次展出,並受邀於2016韓國光州藝術雙年展、2016、2020台灣舞蹈平台-衛武營國家藝術中心、2016年澳門藝穗節、2017年新竹美術館、2019年舞蹈空間30周年-皇冠大樓大廳、2020年玩聚場Play Art-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2021年應「舞蹈空間舞團—勥2」邀請,發表檔案式展演《我的身體·我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