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偶一起天馬行空,探索日常《艾拉 Ayla – 第一次造訪》

本文由2022桃園鐵玫瑰藝術節專訪提供

直到生命的盡頭,還是想知道這世界有多少可能。

陳柏潔

與偶一起天馬行空,探索日常《艾拉 Ayla – 第一次造訪》

撰稿:張雅淳

藝術報國的兩位主創者陳柏潔與陳鈺分,原本都在臺中國家歌劇院任職多年,在工作中相知,得知彼此有著相同的理念,成為伴侶,更攜手踏上創作之路,創立「藝術報國」(Ars Association),不但作為展演空間、交流平台,也是製作團隊,有著許多不設限、不貼標籤的可能,也集結了各式各樣的人才。「藝術報國」這名字本身就有著對話性,也像他們希望在行動中傳達的,在創作中也與社會保持著討論與對話。

陳柏潔(左)與陳鈺分(右),攝影林科呈

陳柏潔本身是舞者、編舞家背景,曾在美國的舞團中跳舞,2004年決定回到台灣,成為幕後工作者。從蘭陽舞蹈團、雲門2行政、表演藝術聯盟,中間還曾經跳出到誠品書局任職,感受不同的生活,而後落腳臺中國家歌劇院,把表演藝術的從製作、環境到官方,各種層面的工作都跑跳了一遍。

陳鈺分本身學習及從事的是景觀設計及相關的大型專案,但是對於表演藝術的熱愛、想接觸劇場的渴望,實作派的她決定進入臺中國家歌劇院領略一番。在臺中國家歌劇院任職期間,她做過許多不同的崗位,包括總務行政、後台家具裝修、指標工程、景觀專案、商品設計開發等,藉由不同角度切入及推敲,拼湊腦袋裡的劇場地圖。從好奇心出發,不設限自己的創作魂。

來自未來的艾拉,當下的你我

一次活動中,策展人耿一偉向藝術報國團隊提出一項藝術推廣計畫,希望他們能夠製作一個大偶,以平易近人的風格,向觀眾推廣藝術。此外,還必須結合高蹺等馬戲元素,這也提升了這個偶的困難度。

他們接受了邀請後,就開始進行探討與摸索:由誰創作、為什麼創作、為什麼做偶?而最後他們想到的一個要點,是希望這個作品的生命是可以很長的,可以持續去思考、去發展的。歷經提案與推翻,一個來自未來的小學生──「艾拉」誕生了。艾拉來到此時此地的任務,就是為了國小的畢業作業,要來到這個時空做田野調查,分享給同學。

伴隨著艾拉的四處行走踏查,或許能在過程中,帶領大家用輕鬆的方式思考一些人們所關心的議題。而小學生雖然來自未來,但都是參與很當下的事情,也許在她的世界裡都不存在了,不過對我們而言都是當下。比起描述她的背景故事,表演團隊認為最重要的其實是「現在」。表演團隊也帶出了一個思考:為何艾拉在乎過去的世界呢?會不會在未來的世界已經不是如此了,是不是人體可能也已經不存在,只剩下記憶。但為何他們還是想探索?因為「直到生命的盡頭,還是想知道這世界有多少可能。」他們說。

但為何他們還是想探索?因為「直到生命的盡頭,還是想知道這世界有多少可能。」他們說。

他們將演出名稱定為《艾拉 Ayla—第一次造訪》,這也代表這只是第一種形式,未來也會有更多的可能。同時團隊也讓艾拉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臉書粉絲專頁,創造了一種參與的形式。透過輕鬆的圖文、孩童的口吻筆觸來看當下我們習以為常的世界。

未來的人看到我們現在生活的遺跡,會如何想像我們現在的生活?我們現在的藝術是紀實還是創作?這當下未來相互對照的情況,或許能帶給人們擁有更多的聯想。

艾拉的筆記本-路邊的考古(圖文創作陳鈺分)

艾拉誕生的秘密

艾拉偶的設計由陳鈺分操刀。在沒有動力資源、以人踩高蹺行動的情況下,應該製作多大、怎麼樣的戲偶呢?

她第一個想到的是小時候站在二樓陽台看的神將繞境,雖然神將是雙腳踩地,但一樣是單靠人體驅動。那如果能比台灣最高的神將再高一些些就好,民眾的視覺上更有新鮮感,在人體工學上也比較有機會達到。因此畫出高約420公分的人物形象,帶著兩張草圖,他們詢問製偶師,由於製偶師能做到的量體有限,於是他們改以舞台製作方向思考,並諮詢有多年經驗的朋友,終於幸運找到「曲線空間藝術有限公司」(簡稱曲線)合作,在這個基礎上,她接著做細部設計。曲線整合了雕塑、機關構件、美術繪景等技術,由不同專業的師傅,儘可能讓設計圖動起來,因此製作過程產生許多對話,例如原設計參照神將骨架,曲線建議做改良,修飾身形,並且從原先設計的竹編改用藤編,一切以輕量化為考量。

艾拉的眼睛是用大型扭蛋殼改造,安裝在頭內用操縱桿操作,可以移動視線,擁有了「靈魂之窗」,更加活靈活現。嘴巴則參考布袋戲偶,而艾拉的褐髮為了可以隨風飄揚,捨棄了輕量化的固定形狀,而是一片一片植髮,在戶外行走時,就像真的小女孩般隨著飄動。行走最重要的高蹺也是使用油漆工作及舞蹈演出皆可用的高蹺,裝上艾拉可愛的馬丁鞋。製作過程中的每個節點,團隊都會去試穿、修正,確保可以逐步到位。「排練場地也都是在戶外的公園,適應不同的地形去練,很像障礙賽,不這麼做就不曉得會發生什麼事情,人走看似很簡單的路,艾拉走卻可能會很困難。」

「排練場地也都是在戶外的公園,適應不同的地形去練習,很像障礙賽,不這麼做就不曉得會發生什麼事情,人走看似很簡單的路,艾拉走卻可能會很困難。」

艾拉的頭部外殼是碳纖維製成,從內看上去,錯綜復雜的五金構件,彷彿一座移動小劇場。

上圖:艾拉的眼睛是用大型扭蛋殼改造。

艾拉組裝中

與艾拉一起探索,日常不再日常

偶是表演者,同時人也是表演者

陳柏潔一開始就設定希望是由舞者演出,練習的過程她又思考到另一層面,就是與「人」的關係。她認為,偶是表演者,同時人也是表演者,「人被揭露對我來講每次都越來越重要。」

後來在《艾拉 Ayla – 第一次造訪》演出裡面,表演者一定會顯露在外面,並且有舞蹈的編排,甚至艾拉也試著在跳舞。「我們的目的就是要在日常的環境裡面,為大家創造一種劇場的世界。」生活中的事物,人們不會去注意到,但艾拉注意到了,於是大家可以跟著她,重新看待生活中的理所當然。

艾拉的演出將伴隨舞者的揭露、展示、穿戴,彷彿未來時空的某個人的分身組建中,原本沒有生命的各個部件,因為人的而產生了生命,帶來一段奇幻的時光。

「我們的目的就是要在日常的環境裡面,為大家創造一種劇場的世界。」生活中的事物,人們不會去注意到,但艾拉注意到了,於是大家可以跟著她,重新看待生活中的理所當然。

而這次在桃園鐵玫瑰藝術節的現場,艾拉的呈現將會邀請當地深耕多年的「雅緻藝術舞蹈團」來參與協演,結合附近環境建設中的背景,呈現一種輕鬆探索、玩耍的感受。演出現場前台已有展示艾拉蒐集到的小物件,歡迎觀眾一起互動,參與她的田調。「艾拉的特質可以成就很多好的事情。」陳柏潔說。未來艾拉還會繼續冒險、探索,無論是戶外與室內演出、教育推廣、出版等,觀眾將會在許多不同的地方,加入艾拉的旅程。

艾拉在桃園米倉劇場旁的小巷子。攝影楊人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