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發現我在這個實驗中想找到的東西,並不只是在劇場中述說我的故事,而是透過我與觀眾的流動,創造一段旅程讓大家帶回屬於自己的感覺。
感謝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支持贊助
2022 好青!藝術創造計畫 – 創作進駐 |黃致愷(歐力)觀點
作品名稱:《心的定向訓練》
生活在這個處處都想引人注目的世代,我們的視覺已經進化成了一種非常發達的感官,在大多數的時刻我們都可以用視覺取得自己與外界關係的資訊,並以這些搜集來的多重資訊決定自己是否行動,或行動的方式,在這樣的互動之下,我們形成了一個友善彼此的社會,卻也在爆炸的視覺資訊下,形成了另一部分的焦慮。
這次實驗的最終目的想探索非視覺化的劇場形式,而此次的呈現,提取了創作者在矇眼實驗中的經驗,試圖尋找與創造能夠應用在劇場空間與觀眾之間的體感流動。
實驗動機與自述:
視覺在劇場中一直是一個很重要的元素,也是過往我在創作中非常依賴的元素,雖然現在各個場館和團隊都有口述人員協助視障者參與演出的觀看,也得到很好的回饋,但我也開始好奇,將視覺拿掉後,我們還能在劇場裡、在生活裡感覺到些什麼?我又能不能做出一場演出,是能讓視障者與明眼人是沒有資訊落差(分別)的?
這次來到好青,希望能夠暫時先將視覺的元素拿掉,去試試看如果觀眾在無法以視覺接收資訊的狀況下,我還能夠給觀眾什麼,我該怎麼給?整個探索的過程嘗試了各種呈現方式,同時也在不斷的整理自己為何想將視覺放到作品之外,Jennifer Harding在《性的扮演》中說到:「視覺將我們與真理連結在一起的同時,它也把我們與肉身分離。」,我開始意識到我想與大家一起討論的是一種感覺,而要接近某一種感覺的方式,必須在開啟不同的感官,並且持續的交叉作用之下,我們才有可能接近。
在《心的定向訓練》呈現裡面,我以黃歐力這個人作為解構再重組的對象,我將日常生活中,那些曾經觸動我的感知資訊提取出來,提供一個機會讓大家親自探索與體會, 並帶走屬於每個人自己所認識到的黃歐力。
實驗過程自我觀察:
一、直覺
原先憑著一股為了”我想要創作,感覺需要先實驗些什麼!“的衝勁來到了”好青!“的計畫,在過程中不斷的在釐清自己想做些什麼,在第一次與顧問見面時說要以自己的方式來自我介紹時,確實對自己要做的實驗如何被呈現滿不清晰的,於是就很直覺地以自己的方式去尋找媒介來介紹自己,這個直覺讓我開始了實驗的第一步,我選擇了先將眼睛閉上的前提來開啟尋找途徑,先是從一些自己在生活中的閉眼時刻開始,我回放了以前在生活中的錄音,發現自己透過這樣的聲音回到了當時的現場,於是我直覺的選擇了坐火車時的錄音檔,想像大家都在這輛列車上,將大家擺放在空間之中,透過自己的身體姿態、與他人之間的關係,讓大家以聽覺和改變身體姿態、空間關係的形式重回現場。
二、嘗試
有了先前的直覺,後續開始以這樣的途徑繼續往下探索,在有了第一次的呈現和顧問與夥伴們的回饋後,我意識到當在場上我只有一個表演者要面對多個觀眾的時候,我所提供的體感並非所有的人都能夠被照顧到,大多數的時間大家是在等待的,於是我開始嘗試尋找能夠包覆到觀眾感官的媒介,試圖擴散我所想提供的感官訊息。
在第二次的呈現中我使用了現場的聲音,進行錄音與重複播放,讓現場所接受到的聲音資訊能夠延續,在此同時重合味覺資訊,透過現場烹煮食物所釋放的氣味,試圖讓兩種資訊所帶來感受有更加立體、不同單一資訊所產生的想像,也透過養生膠帶去延伸我所能提供的觸覺資訊,在不同的節奏、力度、聲音的大小去改變觸覺對象的性格。
三、重新探索
在第二次的呈現與各種提問和回饋後,讓我開啟了很多的思考,「究竟我是為何好奇非視覺下的身體呢?」,這個問題在腦袋打轉了一週後依然沒有明朗的跡象,於是想起我在提案時最一開始想做的實驗,我將自己的眼睛矇上體驗了八個小時非視覺下的身體,發現在這個過程裡面我更清晰的感知到了好多關於自己的事情,我不只是在敏感的接收外界的資訊,更是在處理屬於我自己所感知到的資訊,透過這樣的實驗與練習,我更能夠給自己安定感,去以誠實的自己的身份與外界接觸。
在第三次的呈現中,我選擇了在蒙眼實驗中所觸動我的聲音,作為與觀眾之間能夠流動的媒介,並很直接地將這樣的自我發現歷程呈現出來,從對外界資訊的好奇,再到資訊爆照的焦慮與不安,再到清晰地看見自己的焦慮和不安,再到決定如何好好照顧自己。
四、重整
結束了第三次的呈現後,我又再次的陷入了「我為何想將視覺抽離?」的思考,我開始回看這一路實驗以來我一直都沒有捨棄的關鍵字,「非視覺下的身體」、「感知的流動」、「屬於自己的想像」。透過這個回看,我發現我在這個實驗中想找到的東西,並不只是在劇場中述說我的故事,而是透過我與觀眾的流動,創造一段旅程讓大家帶回屬於自己的感覺,雖然在物件的選擇中,我依然選擇了那些曾經觸動我的聲音、氣味…的感官資訊,將它作為一個帶領的媒介,不過也刻意地將我自己的表達降到最低,讓這些資訊都是中性的、誠實的、不加以詮釋的,我認為這樣才能夠開啟屬於觀眾自身的想樣,而非單純地攀附著我所設計的情緒線條閱讀。
在最終的呈現中,雖然回到了當時初始的形式,不過我也更不畏懼去讓觀眾感受到等待、不安或是無聊,因為無論是何種感受,都是觀眾在我們共同存在的這個時刻下所帶來的,而那也會是讓觀眾認識最真實的我的途徑。
結語:
在好青!這次的計畫中,我透過了各種的方式在探索自己,無論是創作上的或是人生上的,我認為這對創作者來說是非常珍貴的經歷,透過自我探索、與他人交流,這樣的方式讓我越加清晰我所好奇的、想嘗試的,看見更多的可能性之外,也在每一次呈現的不斷改變之下,意識到自己想要發展的面相,這次的階段呈現雖然還是以一種劇場形式進行,不過也在這次的呈現與各位前輩的交流後,覺得這次的實驗能夠再延伸出其他的形式,或許會是有裝置的展覽,或是一場工作訪,讓大家能夠以自主體驗的方式帶走自己所感受的,更重要的是對這樣的每一種感受進行討論,就如同這次在好青的經驗,透過交流,開啟一個「陰性的空間」讓彼此可以被安全的容納進去,也可以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聲音是有被聆聽的或共感的可能。感謝好青!願意在探索階段陪伴著創作者,共同交流與激發,對我來說是極其重要與需要被支持的,感謝此段美好的經歷。
進駐創作者 / 黃致愷 OZ HUANG
自由藝術工作者/創作者/表演者
2019年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
曾與Dafi Altabeb、Igal Perry 、郭文泰、姚淑芬、董怡芬、燕樹豪、陳芝藟、王玟甯、林頎姍…等藝術家工作。並參與《棲逃囝仔》、《河床劇團》、《世紀當代舞團》、《安娜琪舞蹈劇場》、《饕餮劇集》等團隊演出。
2018年獲得菁霖文化藝術基金會獎學金,赴美參加《美國舞蹈藝術節American Dance Festival 》,並在當地發表作品《When Child Was a Child》、《When The Clouds Rise》。
創作作品以舞蹈語言作為創作根基,嘗試融合戲劇表演、行為藝術,將創作之展演方式更多元化。
曾以沉浸式劇場、參與式劇場、環境劇場、舞蹈劇場….等形式創作出風格各異的作品。
2020年以《棲逃囝仔》之名與各領域之藝術家合作創作,探索臺灣在地文化,並以此為創作底蘊將作品發散、刻畫身體符號,探問臺灣社會之於臺灣人的情感連結。
2022 好青!藝術創造計畫 – 創作進駐
計畫主持人 Curator |陳柏潔 CHEN Po-chieh
創作顧問 Advisor|周曼農 CHOU Man-nung、董怡芬 TUNG I-fen 製作人 Producer|陳鈺分 CHEN Yu-fen
進駐創作者 Resident Artists|黃致愷 OZ HUANG 、廖思瑋 LIAO Szu-wei、戴孜嬣 TAI Zih-ning
影像記錄 Video Documentary|伏地影像 The Land Films Studio
平面攝影 Photography|陳婉寧 Chen Wan-ning
主視覺設計 Graphic Design|曾子倢 TSENG Tzu-Chieh
主辦單位 Organizer|藝術報國 Ars Association
贊助單位 Sponsor|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National Culture and Arts Foundation